她是一位农民母亲,虽然一生都没有脱离劳动,但却生育了一个能成为元帅的儿子。她的名字似乎被历史遗忘,大家总是称她为“钟氏”。她的儿子,朱德万达策略,就是这位伟大的母亲的孩子。她临终时留下了遗言,要求不被葬入祖坟。
01
钟氏于1858年出生在四川的一个贫困家庭,她的父母都是流浪艺人,家境贫寒,生活艰难。由于父母没有文化,钟氏甚至没有正式的名字,大家都称她为“钟氏”。当时,流浪艺人的生活非常辛苦,居无定处,收入也不稳定,经常是吃了上一顿没有下顿。穷苦的家庭迫使钟氏从小就要学会照顾家务,她早早学会了女红、做饭等生活技能,也因长期劳动,身体变得非常强壮。
展开剩余80%钟氏十五岁时,嫁给了朱德的父亲,并为朱家生育了十三个子女。然而,最终只有六个男孩和两个女孩活了下来。在朱德的记忆中,母亲是一个非常勤劳的人,每天总是天不亮就起床,开始为大家准备饭菜。钟家有二十口人,女人轮流做饭,每次轮到她做饭时,都是煮上一整年的饭菜。除此之外,钟氏还得下田种地、喂猪养蚕,甚至做一些手工活,如纺纱、缝补衣物等。即使是在朱德出生的前一刻万达策略,她依然在灶前忙碌。
尽管生活如此辛苦,钟氏的脾气却一直很好。在二十口人的大家庭中,她从未与任何人发生争执。她常常对大家说:“吃亏是福,宁愿自己吃亏,也不能让别人吃亏。”每逢节日,她会做甜饼和糖果,自己却舍不得吃,都会分给周围的穷人。因为常常帮助别人,她的小儿子朱代庄曾埋怨过她:“家里都没有吃的了,您怎么还去帮别人呢?”钟氏则笑着回答:“做好事积德,多做善事才能有好报。”虽然没有上过学,但钟氏非常支持朱德读书,为了让儿子能够接受更好的教育,她和丈夫省吃俭用,把所有的钱都花在了儿子的学费上。
02
朱德在学会了基础的农活后,受到了来自成都同学戴与龄的邀请,去云南报考讲武堂。虽然钟氏心中千般不舍,但她还是支持儿子去闯一闯。她的三叔朱世和也非常支持朱德的决定,给了他一些经济帮助。朱德曾回忆道:“我是一个佃农的儿子,本来没钱读书,但当时的乡间豪绅和地主欺压百姓,母亲为我省吃俭用,终于让我有机会去求学。”每次朱德上学,母亲都尽全力支持,借钱、筹集费用,从未有过一句抱怨。
有一年,地方的地主要加租,恰逢旱灾,那一年钟家几乎没得吃万达策略,靠着一些野菜和高粱勉强度日。为了避免地主的压迫,钟氏全家不得不连夜分开两处住。尽管生活艰难,钟氏始终没有放弃过任何希望,她同情贫苦农民,对富裕的地主和官僚充满反感。钟氏的坚韧和母亲的教诲深深影响了朱德,使得他立下了决心:要寻找一个更好的生活。
朱德参加了革命,但大革命失败后,他与家人断了联系。母亲在家中依然靠着三十亩地,辛苦支撑着家里的生计,而她并没有责怪朱德。直到抗战爆发,朱德才和家里恢复了联系。母亲知道后并没有反对,反而为儿子的选择感到高兴,并期望着中国的解放能够早日到来。
抗战期间,朱德为家人寄去了几百元和一些照片。母亲虽然不识字,但她仍然通过家中的侄儿向朱德写信,信中透露出她的身体状况不佳,并期望着能够见到儿子一面。然而,朱德因为战争的紧张局势无暇回家。
1933年,敌人因朱德的威名而对朱家的祖坟动手,试图挖坟暴尸。朱家不得不隐姓埋名,四处躲避敌人。1935年,红军在朱德的故乡仪陇展开革命工作,但敌人反扑,朱德的家人不得不逃往泸州。幸亏朱德的朋友戴与龄帮助,钟氏和小儿子才得以逃过一劫。从此,钟氏过上了流亡的生活,再也没有回到故乡。
03
1944年,钟氏已经84岁,仍然不忘劳动。她正在帮儿媳做饭时,突然晕倒在灶前。当儿媳赶来时,钟氏似乎意识到了什么,她要求家人将她抬到堂屋,并让她洗澡梳头,穿上寿衣。她不停地念叨着朱德的名字,然而儿孙们都在她身边,唯独朱德未能归来。
她在临终时留下了遗言,希望不被葬入祖坟,而是葬在屋左侧的松树下,不修坟、不立碑,树上可以种上花草树木,任何时候都不允许砍伐。她如此安排,是因为害怕敌人再次来挖坟暴尸。钟氏去世的消息通过报纸传到了延安,朱德得知后,感到无比的悲痛与愧疚。为悼念母亲,朱德写下了《母亲的回忆》一文,文中他深情地感谢母亲,感谢她给了自己生命的启蒙,教会了自己如何面对困难,如何为国家和人民奉献自己的一切。
朱德说:“母亲教会了我如何与困难作斗争,这种精神是我一生最宝贵的财富。”当时,毛泽东和周恩来都在延安为钟氏举行了追悼会,毛泽东在挽联中称赞她为“民族英雄的贤母”,周恩来则称她为“教子成民族英雄的贤母”。朱德曾告诉朋友:“母亲教给我与困难作斗争的经验,这让我在30年的军事生涯中从未感到过困难。”
朱德的母亲万达策略,虽然没有受过教育,但她深知民族大义,支持儿子走革命道路,自己一生默默奉献,最终为国家和人民献出了自己的一切。我们应当向这位伟大的母亲致敬!
发布于:天津市天盛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